公务员行测考试,定义判断题型是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筛选匹配能力。这类题目通常给出一个或多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列出若干选项,要求考生根据定义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定义。定义判断题型虽然看似简单,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多个领域。本文闪能公考详细探讨如何在公务员行测备考中掌握定义判断中的细节。
1. 看清提问方式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是要求选择“属于”还是“不属于”定义的选项。例如,题目问“下列不属于自我意识的是”,考生需要特别注意“不属于”这一关键词,避免因审题不仔细而选错答案。
2. 识别定义主体和客体
在定义中,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通常位于定义项的最前方;客体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在定义“客体行政文化是指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对行政主体(主要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评价”中,主体是“行政管理对象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客体是“行政主体”。
1. 主客体
主体和客体是定义的核心成分,通常在定义中明确指出。例如,在定义“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选购产品时,考虑到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选择对环境危害较小,甚至是有利的产品”中,主体是“消费者”,客体是“产品”。
2. 状语和定语
状语和定语是对主体或客体的限定词,描述行为的条件、方式、时间等。例如,在定义“不见面审批:指有关部门通过网络渠道接受、审核各种申请材料,并将批复结果及时通知申请人的公务处理方式”中,状语是“通过网络渠道”,定语是“各种申请材料”。
3. 属
属是被定义项所属的类别。例如,在定义“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中,属是“心理态度”。
1. 对比选项
将选项与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对比,排除明显不符合定义的选项。例如,在定义“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的位置与作用等)”中,选项C“小黄认为自己不适合经商”不符合定义中的任何一项,因此可以排除 。
2. 同构选项排除法
如果多个选项讨论的话题一致,表述内容相似,这些选项通常不能同时作为正确答案,可以直接排除。例如,在定义“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中,选项A、C、D的描述中,犯罪目的均为前一件事(想法),属于同质类选项,可以直接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 。
1. 仔细阅读定义
定义判断题型中,定义通常较长且复杂,考生需要仔细阅读,理解其含义。不要因为定义较长或较复杂而草草浏览,导致对定义的理解出现偏差。
2. 关注定义的细节
定义中的一些细节内容往往是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定义的关键。例如,在定义“角色紧张是指某人因为接受外界提出的不同要求而产生的冲突,导致自己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中,细节“因为接受外界提出的不同要求”是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定义的关键。
3. 避免被干扰信息迷惑
选项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干扰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误导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在分析选项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干扰信息迷惑,要根据定义的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
以上就是闪能公考讲解的行测考试如何掌握定义判断中的细节,通过审题、提取关键词、运用排除法和注意细节,考生可以更准确、更高效地解答定义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