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考试,综合分析题是考察考生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给定的材料或词句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本文闪能公考来讲解如何有效解答综合分析题型中的词句理解问题。
面对词句理解题,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仔细研读题干,确定需要理解的词句,留意题目中的限定词、提示语,明确作答方向。例如,题干要求“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文化的水位’这一概念的理解”,这里 “结合给定资料” 指明了信息来源,“文化的水位” 是核心分析对象,考生要带着对这个特定词汇的疑问去阅读资料,弄清楚它在资料语境中的含义,而非泛泛地解读文化相关的所有内容。
1. 含义解读:深入材料,寻找与词句直接相关的解释性语句。有些词句的定义在材料中有原文呈现,如“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考生直接提取即可。若没有直白定义,就需从上下文、事例、专家观点等综合推断。如对于“文化的水位”,资料提及文化产品的丰富度、民众文化素养提升等内容,可归纳出其含义大致为衡量文化发展程度、民众文化享有水平的一个标尺。
2. 要素分析:围绕词句,分析相关的表现、原因、影响等要素。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 为例,材料可能列举工厂引入人工智能后生产效率提高(表现),原因在于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追求竞争力,而其影响涉及工人岗位调整、产业升级加速等,从多方面展现词句内涵。通过这种全面剖析,呈现一个立体的理解,而非单一维度的浅层次解读。
在组织答案时,遵循一定逻辑顺序。一般按照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 的框架:首先阐释词句含义,让阅卷老师知晓核心概念;接着阐述其背后的原因、表现、影响等,论证分析深度;最后,若材料有涉及或基于自身知识储备,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如提升“文化的水位”,可提出加大文化产业扶持、普及文化教育等举措,即便题目未明确要求对策,合理的建议也能升华答案,展现思维完整性。
答题过程中,注意使用序号、分段等方式区分不同要点,让答案一目了然。例如:“(1)含义:‘文化的水位’指……;(2)表现:一方面,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民众文化素养……;(3)提升措施:政府应……社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