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试,选词填空题型是考察考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这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入空白处,使句子意义完整且符合逻辑。其中,比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被用于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形象性。今天闪能公考为考生提供解题方法,帮助大家在行测考试中解答选词填空题。
1. 挖掘词语背后的比喻意象
(1)许多词语都有其潜在的比喻意义。例如 “基石” 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建筑物底部的石头,但它常常被比喻为事物的基础。在选词填空中,如果遇到描述某种事物是其他事物的根本、根基之类的语境时,“基石” 这个词就可能是正确答案。再如 “灯塔”,本义是海上指引船只方向的建筑物,比喻为指引方向的事物。当文段在说某种理念或人对一个群体有引导、指示方向的作用时,“灯塔” 这个词就比较合适。
(2)考生需要平时积累这些具有比喻意义的词语,了解它们背后的意象以及所代表的抽象意义。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官方文件等方式来丰富自己对词语比喻意义的认知。
2. 对比喻关系的语境敏感度
(1)选词填空的文段中,有时候会直接出现比喻的表述。例如,“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就像____,没有它,个人就难以茁壮成长。” 这里明确将教育与个人成长建立了比喻关系。考生要根据这种比喻关系,在选项中寻找与 “教育” 在这个比喻语境中相匹配的词语,如 “阳光雨露”,因为阳光雨露对于植物的生长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一样。
(2)即使文段没有直接的比喻表述,考生也要学会识别潜在的比喻语境。比如,“在知识的海洋里,好奇心是那艘____的船。”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 “知识像海洋” 是比喻,但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这样一种比喻关系,考生要在选项中找到适合形容在海洋(知识)中航行的船的词语,如 “领航” 或者 “探索” 等相关词语。
1. 整体语义的协调一致
(1)选词填空时,要考虑所选词语与整个文段的比喻框架下的语义协调。例如,“文化如同一条____的长河,绵延不绝。” 选项有 “奔腾”“浩瀚”“涓涓” 等。如果从比喻的角度看,“浩瀚” 这个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文化长河的广阔、深远,与 “绵延不绝” 在语义上更加协调一致,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关于文化的宏大、持久的比喻形象。
(2)有时候,一个词语单独看可能没有问题,但放入整个比喻语境中就会显得突兀。如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____力量,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选项有 “巨大”“关键”“潜在” 等。“巨大” 只是强调力量的大小,而 “关键” 则更能体现出创新在推动发展过程中像钥匙开锁一样的重要性,与整个比喻语境的语义关联更强。
2. 局部与整体的比喻契合
除了整体语义协调,还要注意词语与文段中局部比喻元素的契合度。例如,“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理想是那座远方的____,吸引着人们不断前行。” 选项有 “港湾”“高峰”“驿站” 等。“高峰” 更符合 “远方” 和 “吸引人们前行” 的这种局部比喻关系,因为高峰是在远方且具有吸引力,让人有攀登的欲望,而 “港湾” 更多的是一种避风港的感觉,与 “不断前行” 的语境不太相符,“驿站” 虽然也是旅途中的元素,但缺乏那种远方的、吸引人不断靠近的感觉。
1. 比喻中的逻辑关系对应
(1)有些选词填空涉及到逻辑关系,而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逻辑关系。例如,“友情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我们____,与我们相伴同行。” 选项有 “照亮”“引导”“陪伴” 等。从比喻的逻辑关系来看,明灯的主要作用是照亮,“照亮” 这个词既符合明灯的逻辑功能,也与后面的 “在黑暗中” 相呼应,在这个比喻语境下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友情的作用。
(2)再如,“信念如同____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 选项有 “顽强”“希望”“沉睡” 等。根据种子生根发芽的逻辑关系,“沉睡” 这个词能够体现出种子在种下之前的状态,与整个比喻逻辑相契合,而 “顽强” 更多地是形容种子生长过程中的特性,“希望” 与种子本身的逻辑关系不紧密。
2. 排除不符合比喻逻辑的选项
在做选词填空时,可以根据比喻所暗示的逻辑关系来排除不符合的选项。例如,“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____,将世界各地的信息连接在一起。” 选项有 “仓库”“桥梁”“花园” 等。从逻辑关系上看,“桥梁” 能够起到连接的作用,符合互联网连接信息的比喻逻辑,而 “仓库” 主要是存储的功能,“花园” 与连接信息没有逻辑上的联系,所以可以排除这两个选项。
以上是闪能公考讲解的行测如何使用比喻用法解答选词填空,运用比喻用法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解题策略。考生需要培养对比喻意义的理解能力,提高对比喻语境的敏感度,通过构建语义关联和借助比喻进行逻辑推断等方式,准确选择出符合语境要求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