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备考,经济学名词的理解与区分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经济学中存在许多相似却不同的概念,正确辨析这些易混淆的经济学名词能够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答题。本文闪能公考将为考生提供常用的经济学名词及其区分方法。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
例如,你非常口渴时,喝第一杯水感觉特别解渴,效用很大;喝第二杯水时,解渴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效用有所降低。
边际成本则是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比如,工厂生产第 101 件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
区分要点:边际效用关注的是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变化,而边际成本侧重于生产者成本的增加情况。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比如,原本 10 元能买 5 个苹果,通货膨胀后,10 元只能买 3 个苹果。
通货紧缩则是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下跌。
区分要点: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下跌。但需要注意,适度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不一定都是有害的。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例如,你选择了考研,放弃了工作所能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放弃的收入就是考研的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比如,你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一半发现电影很糟糕,但票钱已经无法收回,这张票钱就是沉没成本。
区分要点:机会成本是对未来选择的影响,而沉没成本是已经不可挽回的过去支出。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比如,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创造的价值也算入中国的 GDP 。
GNP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区分要点:GDP 强调的是地域概念,GNP 强调的是国民概念。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比如,政府增加投资,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私人投资减少。
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例如,政府投资增加 100 亿元,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可能使国民收入增加 500 亿元。
区分要点:挤出效应是一种负面效果,乘数效应是一种放大效果。
以上是闪能公考介绍的行测备考易混淆经济学名词怎么区分,行测备考对于这些易混淆的经济学名词,要通过深入理解其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区分,从而在考试中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