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题型常常让众多考生感到头疼,其复杂的题型和多变的解题方法,给备考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其实,这些难题往往并非无解,而是考查考生对隐藏数量关系的敏感度。隐藏关系,是指题干中未直接说明,但可通过常识、逻辑或数学规律推导出的等量、比例或倍数关系。那么本文闪能公考探讨如何通过隐藏关系解题。
1. 从题干条件出发:仔细阅读题干,关注其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限制条件和要求。例如,题目中提到“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50米,经过一段时间后,甲比乙多走了100米”,这里的“同时从A地出发”“甲比乙多走了100米”就是重要的隐藏关系,可利用这些信息建立方程求解时间或距离等未知量。
2. 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观察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规律、比例、倍数等关系。比如,在一些数列题目中,相邻数字之间可能存在等差、等比或其他复杂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数据间的联系,可以发现隐藏的递推关系或通项公式,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1. 两种方案隐藏总量不变:当题目中出现同一批物品的两种不同分配方案时,可利用总量不变这一隐藏关系来列方程求解。例如,给贫困学校送一批图书,如果每个学校送80本,则多出了340本;如果每个学校送90本书,则少了60本。问这批图书一共多少本?解答此题时,可设学校数量为x,根据两种方案下图书的总数量不变,列出方程80x+340=90x-60,解得x=40,进而求出图书总量为80×40+340=3540本。
2. 人员调动隐藏指标总量不变:涉及到某单位内部人员调动引起某指标变化时,可依据该指标总量在调动前后不变来解题。如某单位有2个处室,甲处室有12人,乙处室有20人。现在将甲处室最年轻的4人调入乙处室,则乙处室的平均年龄增加了1岁,甲处室的平均年龄增加了3岁。问在调动之前,两处室的平均年龄相差多少岁?此题中,调动前后单位的总年龄不变,可设调动前甲、乙处室的平均年龄分别为x、y岁,根据总年龄不变,列出方程12x+20y=8(x+3)+24(y+1),解得x-y=12岁。
3. 图形几何中的隐藏关系:在几何问题中,图形的形状、对称性、相似性、勾股定理等都是常见的隐藏关系。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可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对于相似三角形,可依据对应边成比例来建立方程,求解未知边或角度等。
1. 多练习多种题型:行测数量关系的题型丰富多样,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熟悉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提高发现隐藏关系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快速捕捉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隐藏关系。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对数字、文字、图形等方面的观察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题目,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行测数量关系中的隐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线索,掌握识别和利用隐藏关系的方法技巧,对于提高行测数量关系的得分至关重要。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加强练习,注重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