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考试,年龄问题是一类经典且高频的题型。题目常涉及两人或多个人的年龄关系,结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变化,考查和差倍比、方程求解等核心数学思维。不少考生因忽略“年龄差不变”这一关键性质,或陷入复杂列式导致耗时过长而错失分数。那么闪能公考就来讲解如何在年龄问题上不失分。
1. 解题原则
(1)年龄差不变:无论时间如何变化,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都保持恒定。例如,甲今年 10 岁,乙今年 5 岁,两人年龄差为5 岁,再过 10 年,甲 20 岁,乙 15 岁,年龄差依然是 5 岁。
(2)年龄同增同减: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的年龄都会相应增长或减少。如今年小明 10 岁,小红 8 岁,两年后小明12 岁,小红 10 岁,两人年龄都增加了 2 岁;反之,往前推两年,小明 8 岁,小红 6 岁,年龄都减少 2 岁。
2. 常用解题方法
(1)方程法:当题目中涉及多人之间的年龄关系,且已知条件较为明确时,可设未知数,根据年龄差不变等原则建立方程求解。
例如,小强的爸爸比小强的妈妈大 3 岁,全家三口的年龄总和是 74 岁,9 年前这家人年龄总和是49 岁,求小强的妈妈今年多少岁?设小强妈妈今年 x 岁,则爸爸今年(x+3)岁,小强今年 y 岁,根据题意可得:x + (x+3) + y = 74,(x-9) + (x+3-9) + (y-9) =49,解得 x=33,故小强的妈妈今年 33 岁。
(2)代入排除法:若选项给出具体数值,可将选项代入题干条件验证是否符合。
如已知今年小明父母的年龄之和为 76 岁,小明和他弟弟的年龄之和为 18 岁,三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小明的三倍,父亲的年龄是小明弟弟的四倍,问小明今年几岁?
A.11 B.12 C.13 D.14
可将选项 A.11 代入,计算出弟弟今年 7 岁,三年后母亲 42 岁,父亲40 岁,今年母亲 39 岁,父亲 37 岁,年龄之和为 76 岁,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A。
(3)列表法:面对较为复杂的多人年龄关系,可通过列表梳理各人物在不同时间点的年龄,清晰展示年龄变化,便于发现等量关系。
比如,刘女士今年 48 岁,有两个女儿,当妹妹长到姐姐现在的年龄时,姐妹俩的年龄和比刘女士到那时的年龄还要大 2 岁,求姐姐今年多少岁?可列出表格,假设姐姐今年 x 岁,妹妹 y 岁,姐妹年龄差为(x-y)岁,当妹妹年龄长到 x 岁时,姐姐年龄为 x +(x-y)岁,刘女士年龄为 48 +(x-y)岁,根据题意可得:x+ x +(x-y)= 48 +(x-y)+ 2,解得 x=25。
(4)画时间轴法:对于涉及多个时间点的年龄问题,画时间轴能直观呈现不同时间点人物的年龄关系。例如,祖父今年 70 岁,长孙 20 岁,次孙 13 岁,幼孙 7 岁,问多少年后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与祖父的年龄相等?在时间轴上标出今年各人的年龄,设x 年后年龄相等,可得方程:20 + x + 13 + x + 7 + x = 70 + x,解得 x=15。
1. 出生年份与年龄计算:在公务员考试中,出生当年算 0 岁,不是 1 岁。比如某人1986 年出生,1986 年是 0 岁,1987 年才算 1 岁。
2. 年龄倍数关系的动态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倍数关系会变小。例如,甲今年 8 岁,乙今年 2 岁,甲的年龄是乙的4 倍,4 年后,甲 12 岁,乙 6 岁,甲的年龄是乙的 2 倍。
3. 结合生活常识验证答案:如法律规定女性 20 岁以下、男性 22 岁以下不允许结婚,若题目中涉及父亲年龄,算出来的年龄应是 22 岁以上;一般妈妈年龄会比爸爸年龄小,若算出妈妈 36 岁,爸爸 33 岁,就要怀疑自己是否算错了。
年龄问题是行测数量关系中相对容易得分的题型,只要掌握解题原则和方法,多加练习,就能在考试中避免失分。考生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大量真题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为行测考试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