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判断推理备考,否定肯定式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技巧,尤其适用于处理包含 “或” 关系的命题。许多考生面对抽象选项时犹豫不决,而掌握否定肯定式,能将模糊判断转化为清晰验证,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接下来闪能公考来讲解如何使用否定肯定式答题。
否定肯定式基于 “或” 关系的逻辑特性:若命题 “A 或 B” 为真,且其中一支被否定,则另一支必然为真。例如,“小李是医生或者是教师”,若确定小李不是医生,则可推断其必为教师。这一逻辑适用于以下场景:
1. 翻译推理题:题目中常出现 “如果…… 那么……”“或者……或者……” 等逻辑关联词,如 “若甲犯罪,则乙或丙也犯罪”。
2. 真假推理题:涉及多个论断,其中存在 “或” 关系且有相关否定信息,如“这件事是 A 做的或者是 B 做的”,同时又有其他条件暗示其中一支不成立。
3. 分析推理题:当题目条件中出现 “或” 关系,且能通过否定其中一个选项来确定另一个选项时,可运用此方法。
1. 准确翻译题干
将题目中的语句按照逻辑规则进行翻译,明确 “或” 关系。例如,把 “小王会英语或者法语” 翻译为 “英语或法语”。若题目中有复杂的逻辑条件,如“如果甲和乙是肇事者,丙就不是肇事者”,则需要将其转换为标准的逻辑表达式。
2. 寻找否定信息
仔细分析题目内容,找到关于 “或” 关系中一支的否定内容。这可能直接来自题目条件,如 “小李不是医生”,也可能是通过其他条件推断得出。
3. 进行逻辑推理
根据否定肯定式,由找到的否定信息推出另一支成立。例如,已知 “小王会英语或者法语” 且 “小王不会英语”,则可推出 “小王会法语”。
1. 案例一:翻译推理题
题目:已知:
①如果甲和乙是肇事者,丙就不是肇事者;
②如果丁是肇事者,那么乙就是肇事者;
③甲和丙都是肇事者。
由此可推出()。
A.乙和丁都是肇事者
B.乙和丁都不是肇事者
C.乙是肇事者,丁不是肇事者
D.乙不是肇事者,丁是肇事者
解析:
(1)翻译题干:①甲且乙→?丙;②丁→乙;③甲且丙。
(2)寻找否定信息:由条件③ “丙” 出发,对条件①进行推理。条件①“甲且乙→?丙” 的逆否命题为 “丙→?(甲且乙)”,根据德摩根定律可得 “丙→?甲或?乙”。由于已知“甲”(条件③),根据否定肯定式,对 “?甲或?乙” 否定 “?甲”(因为甲为真),可得出 “?乙”。
(3)进一步推理:已知 “?乙”,对条件②进行推理。条件②为 “丁→乙”,其逆否命题为 “?乙→?丁”。由于已知 “?乙”,根据逆否命题,可得出 “?丁”。
(4)结论:乙和丁都不是肇事者,正确答案为 B。
2. 案例二:真假推理题
题目:某所高中调查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发现在象棋社社员中,只要是高二(3)班学生,则其一定也是校篮球队的队员。由此可以推出()。
A.甲是象棋社社员,且甲是篮球队员,则甲是高二(3)班学生
B.乙是高二(3)班学生,且乙是篮球队员,则乙是象棋社社员
C.丙是象棋社社员,且丙不是篮球队员,则丙不是高二(3)班学生
D.丁不是象棋社社员,且丁也不是篮球队员,则丁不是高二(3)班学生
解析:
(1)翻译题干:象棋社且高二(3)班→篮球队。
(2)分析选项 :
选项 A:“甲是篮球队员” 对应原命题的 “肯后”,根据逻辑规则“肯后无法必然肯前”,无法确定甲一定是高二(3)班学生,排除。
选项 B:“乙是篮球队员” 同样属于 “肯后”,无法必然推出乙是象棋社社员,排除。
选项 C:“丙不是篮球队员” 对应原命题的 “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 “?(象棋社且高二(3)班)”,即 “?象棋社或?高二(3)班”。已知丙是象棋社社员,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丙一定不是高二(3)班学生,正确。
选项D:“丁不是篮球队员” 对应 “否后”,可得 “?(象棋社且高二(3)班)”,即“?象棋社或?高二(3)班”。已知“丁不是象棋社社员”,根据 “或” 关系,无法必然确定丁不是高二(3)班学生,排除。
结论:正确答案为 C。
1. 准确理解逻辑关系:确保对 “或” 关系的理解准确无误,避免与“且” 关系混淆。
2. 结合其他推理规则:在解题过程中,要结合其他推理规则,如逆否命题、等价命题等,进行综合推理。
3. 注意语言表述细节:仔细阅读题目,理解语言表述的真实逻辑含义,避免因表述模糊而误用逻辑规则。
否定肯定式是行测判断推理中的重要技巧,尤其在处理 “或” 关系命题时非常有效。考生需要深刻理解其原理,准确识别应用场景,并熟练掌握解题步骤。通过大量练习,将这一技巧运用自如,从而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解答相关题目,提高判断推理部分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