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考试中,材料是答题的关键信息来源。申论材料往往篇幅长、信息杂、观点多,若仅停留在表面理解,极易偏离答题方向。掌握“抓本质”的技巧,是突破申论瓶颈、迈向高分的关键。以下是闪能公考详细讲解如何从材料中找到答题本质的方法。
1. 抓住关键词和高频词
关键词和高频词是材料的核心线索,能指引我们快速找到答题要点。例如,在题干要求概括文化传承的做法时,材料中的 “文化惠民”“文化认同”“文化基因”等关键词就是关键线索,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锁定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内容,从而提炼出有效的答题要点。高频词的重复出现往往意味着该内容是材料的重点,因此在阅读材料时,要对这些词进行标记和重点关注。
2. 理解材料逻辑结构
材料的逻辑结构如同其骨架,常见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在阅读材料时,先快速浏览全文,把握其整体架构,再深入各部分挖掘细节。例如,若材料按总分总结构展开,开头的总述段常能为我们提供核心观点或背景信息,是提炼答题要点的宝地。同时,分述部分则通过详实的论据、案例、数据等,为答案补充有力支撑。
3. 分析案例与观点
材料中的案例和观点是理解答题本质的重要切入点。案例往往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实际情况,而观点则直接表达出核心思想。例如,面对乡村振兴的申论题,若材料列举了某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案例,这不仅是具体实践,更暗示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发展特色产业这一要点,作为答题的重要支撑。
1. 紧扣题干,明确需求
精准审题是找到答题本质的第一步。例如,若题目要求 “分析给定资料中某现象的原因”,那么在阅读材料时就要重点关注与该现象相关的因果表述,如“由于…… 导致”“…… 是因为” 等,这些表述后的信息很可能是答题的关键要点。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条件,如作答范围、时间限制、身份要求等,确保所提炼的要点精准符合题目要求。
2. 对比分析,去伪存真
面对复杂材料,学会对比分析,去伪存真。例如,当材料中出现多方观点时,要仔细辨别其合理性,筛选出与题目要求高度契合的部分。在乡村振兴策略讨论中,材料可能呈现专家、村民、企业等多方观点。考生需对比分析,找出最具可行性和代表性的建议,如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作为答题要点。
3. 综合概括,把握全局
在提炼要点时,避免只关注局部信息而忽略材料整体。例如,对于基层治理创新的申论题,需全面审视材料,将零散信息整合归纳。如材料既提及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率,又强调群众参与增强治理活力,考生应综合这些要点,从多维度作答,展现对基层治理创新全面深入的理解。
1. 案例一:归纳概括题
题目: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G市农业农村局在农业生产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材料:春耕三月,函水村有20余位农民在地里忙碌,合力为秧盘盖膜。驻村第一书记小周说:“村里实现脱贫后,早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大幅度增加。农业主管部门通过深挖种植潜力,想方设法筹措种子,提高规模补贴标准,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等,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主要农产品的正常供应。”农业农村局各服务队累计向30个乡镇9000余农户免费送油麦菜、菠菜、鲜食毛豆和玉米等速生作物种子约2万公斤,落实蔬菜种植5000余亩,解决了3万名群众的蔬菜供应问题。
分析:材料中驻村第一书记小周的观点即为要点,可直接抄写,得出要点:深挖种植潜力,想方设法筹措种子,提高规模补贴标准,加强技术指导服务,调动农民积极性和确保正常供应。
2. 案例二:综合分析题
题目:请分析给定资料中“这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给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这句话的含义。
材料:某地开通了一趟旅游扶贫专列,将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与外界连接起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民生。
分析: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开往春天的列车”“温暖”“希望”,需要解释这些词语在材料中的具体体现。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开往春天的列车”指旅游扶贫专列,“温暖”和“希望”则体现在带动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等方面。
国考申论考试中,找到答题本质需要考生全面理解和分析材料。通过抓住关键词和高频词、理解材料逻辑结构、分析案例与观点,我们可以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要点。紧密结合题干要求,对比分析信息,综合概括要点,确保答题内容紧扣主题、条理清晰、内容全面。这些技巧的熟练运用,将为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