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数量关系备考,如何解答行程多次相遇问题?

闪能公考
2025-08-08

国考行测数量关系行程多次相遇问题一直是高频难点。这类题目涉及多次相遇或追及,需考生掌握规律和技巧才能快速解答。接下来闪能公考从基本规律、解题步骤及实例解析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助考生攻克这一难题。


一、多次相遇问题的基本规律


1. 两端出发的多次相遇: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共同走完一个全程(S);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共同走完三个全程(3S);第n次相遇时,两人共同走完(2n - 1)S的路程。例如,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共走了三个全程,即(2×2 - 1)S = 3S。


2. 同地出发的多次相遇:甲、乙两人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多走一圈;第二次相遇时,多走两圈;第n次相遇时,多走n圈。


二、解题步骤


1. 明确题意:仔细阅读题目,确定是两端出发还是同地出发,是相遇还是追及,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目标。


2. 画图辅助:绘制行程图,标注出发点、相遇点、方向和速度等信息,帮助理清运动过程。


3. 应用规律公式:根据题目类型,运用相应的规律公式建立方程求解。例如,对于两端出发的多次相遇问题,若已知第一次相遇位置和第二次相遇位置,可利用公式求解全程距离。


4. 检查验证:解题完成后,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逻辑和题意,确保计算准确。


国考行测数量关系备考,如何解答行程多次相遇问题?


三、实例解析


1. 两端出发的多次相遇

例题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距离A地400米处,第二次相遇在距离B地100米处,问A、B两地相距多少米?


解析:

(1)第一次相遇:甲走了400米,此时两人共同走完一个全程(S),所以乙走了(S - 400)米。

(2)速度比计算:由于相遇时两人所用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即V甲 : V乙 = 400 : (S -400)。

(3)第二次相遇:两人共同走完三个全程(3S),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走了(S + 100)米,乙走了(2S - 100)米。

(4)速度比不变:根据速度比恒定,有400 : (S - 400) = (S + 100) : (2S - 100),解得S= 650米。

答案:A、B两地相距650米。


2. 同地出发的多次相遇

例题2:小明和爸爸从A地步行前往B地,爸爸每小时走5千米,当爸爸到达B地时,小明只走全程的一半;爸爸到了B地立即折返,1个小时后接到小明,问A和B两地之间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析:

(1)速度关系:当爸爸到达B地时,小明走了全程的一半,且用时相同。设全程为S千米,则小明的速度为(S/2)÷(S/5)= 2.5千米/小时。

(2)相遇过程:爸爸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1小时后与小明相遇。在这1小时内,爸爸走了5千米,小明走了2.5千米,两人共同走了(5 + 2.5)= 7.5千米。

(3)全程计算:由于相遇时两人共同走的路程是全程的剩余一半(S/2),所以有S/2 = 7.5,解得S= 15千米。

答案:A和B两地之间距离是15千米。


多次相遇问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基本规律,灵活运用公式和比例关系。考生在备考时,要多做练习题,熟悉不同场景下的解题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多次相遇问题,为行测数量关系部分争取高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