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填空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释关系标志词是解答这类题目的一大利器。以下闪能公考将从解释关系标志词的含义、判定标志、应用技巧及实例解析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考生轻松应对逻辑填空题。
1. 含义
解释关系指文段中某句或某词对空缺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使空缺词与上下文形成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
2. 判定标志
(1)同义替换词:如 “无异于、也就是说、换言之、即” 等,这些词语表明前后文句意相同,可助我们了解空缺词的意思。例如:“他的行为无异于自毁前程”,“无异于”后的 “自毁前程” 解释了空缺处应填的词语含义,可能为 “愚蠢” 等类似意思。
(2)指示代词:像 “这、这样、这些、那” 等,通常指代特定内容,为我们理解空缺词提供线索。比如:“这些优秀的作品展示了艺术的魅力”,“这些”指代前文提到的作品,空缺处若需填词形容作品,可依代词所指内容判断。
(3)总结词:“可见、正是” 等词语常总结前文,引出关键结论或重要信息,可能是解释关系标志。如:“可见,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可见”后总结前文叙述,引出空缺处应填的成果或意义相关词语。
(4)标点符号:冒号、破折号常用于解释说明,引出对前文的详细阐释。如:“他有一个梦想—— 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破折号后 “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解释了 “梦想” 的具体内容。
1. 结合上下文语境
找到解释关系标志词后,要仔细分析上下文语境,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理解空缺处的含义。例如,文段先介绍某事件背景,再用解释关系标志词引出关键概念,需结合背景理解概念内涵,才能选对词。
2. 分析选项词语
对比选项,结合解释关系标志词及上下文,逐一分析每个词语是否符合语境。排除不符合解释关系或与语境不匹配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提高答题准确率。
3. 注意多义词
一些词语有多个含义,需依据解释关系标志词和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如 “深刻”,可形容印象、认识等程度深,也可指历史久远等。利用解释关系标志词确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例题:怀特海说:“科学研究的概率是 999 个想法会没有任何结果,可是,第 1000 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世界。” 可见,好想法的产生不是 ________ 的。
A. 随心所欲
B. 轻而易举
C. 一蹴而就
D. 信手拈来
解析:
1. 找标志词:文段中 “可见” 是总结词,引出空缺处,对前文进行总结和解释。
2. 结合语境:前文强调科学研究中成功想法出现概率低,引出空缺处需填词与成功难度大相关。
3. 辨析选项:A 项“随心所欲” 指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符合语境;B 项 “轻而易举” 意为事情容易做,不费力,与前文强调的成功不易形成反差,符合语境;C 项 “一蹴而就” 指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做成,也符合语境;D 项“信手拈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不符合语境。综合分析,B 和 C 均有可能。
4. 选最佳选项:B 项“轻而易举” 与前文 “概率是 999 个想法会没有任何结果” 对应更紧密,突出了成功不易,而 C 项 “一蹴而就” 强调时间短,与文段重点略有差异,故选 B。
解释关系标志词是解答逻辑填空题的关键。考生需熟悉其判定标志,结合上下文语境和选项分析,准确理解空缺处含义,注意多义词的判断。多练习、善总结,巧用解释关系标志词,可提升逻辑填空正确率,攻克行测言语理解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