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数量关系中,行程问题一直是高频率考点,它不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灵活多变,具有一定难度。然而,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快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题目。那么今天闪能公考将从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常用解题方法、特殊题型及解题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考生攻克这一难点。
行程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量展开:路程(S)、速度(V)和时间(T),它们之间的关系为:S=V×T。这个公式是解决所有行程问题的基础。在实际题目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形式的变形,例如求速度或时间,这时需要对公式进行相应变形。
1. 方程法
方程法是解决行程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步骤包括设定未知数、根据题意建立方程以及解方程。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行程问题,尤其是那些涉及多个阶段或对象的复杂问题。
2. 正反比法
当路程、速度或时间有一个量固定时,可以利用正反比关系快速求解。例如,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这种方法在一些特定题型中可以极大地简化计算过程。
1. 相遇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涉及两个对象相向而行,直到相遇;追及问题则是一个对象追上另一个对象。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两者的运动过程,找出速度关系和时间关系。
2. 多次相遇问题
多次相遇问题较为复杂,涉及两个对象在多次相遇时的路程和时间关系。通常需要利用多次相遇的规律,如直线两端出发时,第n次相遇时两人共走(2n-1)倍全程。
1. 明确题意:仔细阅读题目,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目标。
2. 选择方法: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如方程法或正反比法。
3. 列式计算:根据所选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或比例式,并进行计算。
4. 验证结果:检查计算结果是否符合逻辑和题意,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1. 相遇追及问题
例题: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两人都按原定速度行进,4小时相遇;现在两人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5小时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解析:
1. 设原计划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和V乙,则原计划速度和为V = V甲 +V乙。
2. 根据题意,原计划相遇时间为4小时,因此AB距离为4V。
3. 现计划两人的速度各减少1千米/小时,速度和为V - 2,相遇时间为5小时,因此AB距离为5(V - 2)。
4. 由AB距离不变,得4V = 5(V - 2),解得V = 10千米/小时。
5. AB距离为4×10 = 40千米。
2. 多次相遇问题
例题: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距离A地400米处,第二次相遇在距离B地100米处,问A、B两地相距多少米?
解析:
1. 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400米,乙走了S - 400米(S为AB距离)。
2. 两人速度比为V甲:V乙 = 400:(S - 400)。
3. 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共走了3S的距离,甲走了400 + (S - 100)米,乙走了S - 400 + 100米。
根据速度比不变,得 400/(S−400)=(400+S−100)/( S−400+100),解得S = 650米。
行程问题在行测数量关系中具有较高的难度,但通过掌握基本公式、灵活运用方程法和正反比法,以及熟悉相遇追及、多次相遇等特殊题型的解题思路,考生可以有效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练习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