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中,语境分析题是选词填空的重要部分。反对关系是语境分析中常见的一种关系,掌握其解题技巧对提升答题准确率至关重要。以下闪能公考将从反对关系的定义、判定标志、解题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考生快速解答此类题目。
反对关系指语句或段落中前后内容呈现相反或对立关系。这通常通过转折词、否定词、对照词等体现。例如,“但是”“然而”“却”等转折词,“不是……而是……”等对照词。识别这些词语所构建的反对关系,对于正确理解文段主旨和选项含义至关重要。
1. 找准判定标志
在阅读题目时快速捕捉转折词或短语,明确句子或段落内部的逻辑结构,确定前后内容存在反对关系。常见的判定标志包括:
(1)转折词:但是、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2)对照词:不是……而是……、并非……而是……、过去……现在……
(3)否定词:不是、并非、不
(4)变化词:转化为、回归、从……到……、变得
2. 剖析前后对比信息
理解并对比转折前后的内容,找出它们在观点、态度、描述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3. 结合选项验证
在理解和分析了原文的反对关系后,对照选项,选择能反映原文反对关系的选项,即往往关注转折后的信息点。
4. 排除干扰项
有些选项可能看似合理,但未能准确反映原文的反对关系,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反对关系的原则进行排除。
例题1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其间汉族的发展也是因为有其他民族________、________而不断进步。汉族人口多,原本是由许多少数民族混血形成的,故汉族的贡献也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贡献。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参加 融合 B.参与 融入 C.汇合 创造 D.凝聚 交融
【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前后文可知,整段文字强调的是其他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与汉族的互动和相互支持。A项“参加”指参与、加入,通常用于比较具体的活动或组织,与“汉族的发展”搭配不当,排除。B项“参与”侧重于表达参与到某个过程或活动中,强调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置于横线处可以体现各民族在汉族发展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贡献,符合语境。C项“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文段重在强调其他民族为汉族的发展起了辅助和支持的作用,并非简单地聚在一起,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凝聚”指积聚,聚合,常与智慧、思想等抽象名词搭配,与“其他民族”搭配不当,排除。答案锁定B选项。
验证第二空。B项“融入”是混入、混合的意思,可以与第一空“参与”形成语义相近的并列关系,并表达了其他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对于汉族的支持与交流,逻辑通顺,搭配合理。
答案:B
例题2
昆曲走向没落,在于其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现代昆曲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通俗版昆曲,而不再________。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种文化有资格________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才能换来更长久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A.曲高和寡 筛选 B.故步自封 舍弃
C.特立独行 筛除 D.一成不变 苛求
解答:
1. 找准判定标志:题目中有转折词“而”。
2. 剖析前后对比信息:转折前说明昆曲开始通俗化,转折后强调不再封闭自己。
3. 结合选项验证:第一空强调昆曲开始通俗化,所填词语应与“不通俗”构成反对关系。A选项的“曲高和寡”指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与前文构成反对关系。
4. 排除干扰项:排除其他不符合条件的选项。
答案:A
反对关系是行测言语理解中的一种重要解题技巧,考生需熟练掌握其判定标志和解题步骤。通过识别转折词、对照词等标志词,理解前后对比信息,并结合选项进行验证,可以快速准确地解答语境分析题。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多做相关练习,熟悉反对关系的运用,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