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阅读理解题型不仅考查词汇掌握、语义分析能力,更注重对文段主旨、逻辑结构和核心主体的把握。“主体排除法”是一种高效且实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细节理解题等高频题型。那么闪能公考详细介绍如何用主体排除法来解题。
主体是指文段主要论述的对象或话题。运用主体排除法时,首先需通读文段,找出高频词、重点描述对象或专业名词等主体信息。接着,逐一分析选项,若选项未提及主体或与主体不符,即可排除。此法能有效缩小答案范围,尤其在多选项时更为实用。
1. 寻找高频词:文段中反复出现的词往往是主体。例如,文段多次提到 “人工智能”,则其可能是主体之一。
2. 识别重点描述对象:作者着墨较多、着重阐述的对象通常是主体。如文段详细论述某新技术的应用,则该技术即为主体。
3. 关注专业名词:文段中的专有名词或专业术语很可能是主体。如出现 “量子计算” 等专业词汇,它可能就是文段核心主体。
1. 在主旨概括题中的应用
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概括文段核心内容。确定主体后,排除未提及主体或偷换主体的选项。例如,文段主体为 “青色” 和 “瓷器”,则选项需围绕二者展开,否则直接排除。
2. 在意图判断题中的应用
意图判断题旨在探测作者意图。考生找到主体后,结合选项分析作者意图,排除与主体不符的选项。如文段主体为 “环保措施”,选项则需围绕其展开,无关选项可排除。
3. 在标题选择题中的应用
标题选择题要选出最适合作文段标题的选项。标题通常涵盖文段主体,故需先确定主体,再排除无关选项。如文段主体为 “城市交通规划”,则标题需与此相关,否则排除。
1.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确定主体:为准确确定主体,考生需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如结合高频词和重点描述对象等。
2. 主体排除法与其他技巧结合使用:主体排除法可与其他解题技巧(如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契合度等)配合使用,进一步提升解题准确性。
3. 注意选项的表述细节:有些选项可能看似与主体相关,但实际表述有偏差,需仔细甄别。例如,文段主体为“人工智能”,而选项中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可能只是文段部分信息,未必是正确答案。
主体排除法是行测言语理解解题的有力工具。备考时,考生要熟练掌握其方法,学会确定主体,并能准确运用以排除干扰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