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写作,结尾部分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收束全文、点明中心,还能给阅卷人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闪能公考分享的一些实用技巧,帮助考生写好申论文章的结尾。
总结式结尾是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回顾。这种方式能够回扣主旨,强化立场,同时避免结尾无话可说的情况。例如:“文化逆差问题的存在确实影响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缩小文化逆差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要以文化品牌建设为基本导向,以开拓文化市场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贸易逆差,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种结尾方式结合了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互联网的作用已不像过去那般仅仅是培养一批农民网民、开办一批农村网店。在以后的工作中它更多的是要将互联网融入进农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困难农民与信息接轨,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就地脱贫之梦想。因而,在实现互联网+扶贫的道路上,我们始终相信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经验,加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今日笃行,必能成就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美好明天。”
这种结尾方式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使用排比句或抒情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例如:“鲁迅先生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底,充分发掘文艺作品中的时代价值,才能让处在时代大潮中行色匆匆的国人慢下来,才能让躁动不宁的心境逐渐变得平和,才能让中华文化这棵千年古树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背景式结尾通过阐述背景,联系主题进行分析,最后升华主题。这种方式能够体现考生的宏观视野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例如:“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农村已成为一片可以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一方可以大有作为的逐梦沃土。只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我们才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心系‘三农’,让我们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政策式结尾引用相关政策或文件,结合主题分析,最后升华。这种方式能够体现考生对时政热点的把握和政策理论水平。例如:“‘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只要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清新空气’充盈整个社会空间,我们就一定能引导人才汇集成奔流的江海,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比喻式结尾通过比喻手法,结合主题分析,最后升华。这种方式能够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例如:“听,菊儿胡同驯鸽的飞声还在屋檐下盘旋;嗅,枫泾古画的油墨正飘散着芬芳;看,豫园老城厢椽柱上斑驳的光影……每个角落的文化遗产都在低声絮语着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在当下,唯有政府、社会各界乃至全民将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方能开创美美与共的大同时代。”
1. 简洁明了:结尾篇幅不宜过长,一般在100-150字左右,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述。
2. 呼应开头:结尾应与开头呼应,形成闭环,强化主题。
3. 总结要点:简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回顾关键信息。
4. 注重积累:积累优美的词句和表达方式,提升文章的文采。
通过以上技巧的运用,考生可以在国考申论写作中写出具有思想高度、逻辑清晰且富有文采的结尾,为文章增色添彩,提升整体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