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如何通过“或”字解题?

闪能公考
2025-04-22

行测判断推理的题目中,“或”字常常出现,掌握如何利用“或”字解题,对于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闪能公考来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或”字来破解判断推理题,帮助考生提高解题效率与正确率。


一、“或”字在判断推理中的基本原理


在逻辑学中,“或”是一种逻辑联结词,用于连接两个命题,构成选言命题。其推理规则如下:


1. 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规则:“A 或 B”的矛盾命题为“非 A 且非 B”,若 A、B 至少有一个为真时,“A 或 B”为真,只有当 A、B 都为假时,“A 或 B”才为假。


2. 不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规则:“A 要么 B”的矛盾命题为“非 A 且非 B 或 A 且 B”,当 A、B 一真一假时,“A 要么 B”为真,若 A、B 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时,“A 要么 B”为假。


二、“或”字在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 在逻辑判断中的应用

(1)削弱加强型题目:当题干给出一个包含“或”的论述时,若要削弱该论述,可从“或”所连接的两个命题的同时不成立入手;若要加强,可证明其中一个命题成立,或强调两个命题存在关联。例如,题干说“某产品销量好是因为其质量高或营销手段好”,若要削弱,可证明该产品质量不高且营销手段也不好;若要加强,可给出证据表明其质量确实高或营销手段确实有效。

(2)结论型题目:根据“或”的推理规则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如题干给出“A 或 B”,选项若出现“A 且 B”,则该选项与题干矛盾,错误;若选项出现“非 A 且非 B”,则与题干矛盾,也错误;而像“可能 A 或可能 B”这样的选项,根据推理规则,A、B 有可能为真,故该选项正确。


2. 在定义判断中的应用

当定义中包含“或”这一关键词时,要准确理解其含义。比如某定义为“具有 A 特征或 B 特征的事物”,在判断选项是否符合该定义时,只要选项中符合其中一个特征,就可认定其符合该定义。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如何通过“或”字解题?


三、实战演练


1. 逻辑判断例题

(1)削弱型例题:某专家认为,某项科研成果能取得重大突破,是因为研究团队具有创新思维或充足的经费支持。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该专家的观点?

A. 该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时,研究团队既缺乏创新思维,经费也不充足。

B. 许多科研成果取得突破的团队,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充足经费。

C. 有些具有创新思维但经费不充足的团队,科研成果未取得突破。

D. 有些经费充足但缺乏创新思维的团队,科研成果未取得突破。


解析:专家观点是“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是因为研究团队具有创新思维或充足的经费支持”,属于相容选言命题。要削弱该观点,需证明“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时,研究团队既不具有创新思维,经费也不充足”,即选项 A 符合要求,直接削弱了专家观点。


(2)结论型例题:如果天下雨,则地湿或路滑。据此,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 如果地不湿且路不滑,则天没下雨。

B. 如果地湿,则天一定下雨。

C. 如果路滑,则天一定下雨。

D. 如果天没下雨,则地不湿且路不滑。


解析:题干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件是“天下雨”,后件是“地湿或路滑”。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选项 A 是对题干命题的“否后”,根据规则可推出“否前”,即“天没下雨”,正确;选项 B、C 是“肯后”,不能必然推出“肯前”,错误;选项 D 是“否前”,不能推出“否后”,错误。


2. 定义判断例题

某心理学家将动机定义为:由内在需要或外在诱因引起,驱使个体朝着一定目标行动的内在动力。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动机的是:

A. 小明看到同桌考了高分,心里很羡慕,暗下决心也要考高分。

B. 小红看到路边有人发传单,觉得有趣,随手拿了一份。

C. 小华每天坚持跑步,因为他想保持健康的身体。

D. 小强被妈妈逼着去参加辅导班。


解析:动机的定义中包含“由内在需要或外在诱因引起”这一关键信息。选项 C中,小华坚持跑步是因为他想保持健康,这是由其内在的健康需要引起的,符合动机的定义;而选项 A 中小明是受同桌的影响产生了羡慕心理,更侧重于情绪反应,未明确提及由内在需要或外在诱因引起行动的动力;选项 B 小红只是觉得有趣随手拿传单,并未体现出内在动力驱使下的目标行动;选项 D 小强是被妈妈逼着去,属于外部强制,而非自身内在动力。因此,正确答案为 C。


“或”字在行测判断推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解题技巧,能够在逻辑判断和定义判断等题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提高解题效率。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注重对“或”字相关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其在不同题型中的应用方法,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