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主旨观点题是重要题型,这部分不仅考察考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更检验其能否准确捕捉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作者意图,而准确找到对策句是解题关键。那么接下来闪能公考来讲解省考行测如何快速找准对策句。
对策句是文段中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或措施的句子,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和写作意图,是主旨观点题的正确答案所在。许多文段会先指出问题或现象,再给出相应对策,此时对策句就是文段重点。
例如文段先阐述我国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较低,最后提出 “务必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机会,发掘服务业对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此句即为对策句,文段主旨就在于通过发掘服务业潜力来解决就业问题。
对策句通常含特定引导词,如 “需要、应该、必须、要、得、应当、建议” 等,看到这些词要敏锐意识到对策句可能出现。比如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引导的即为对策。
1.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这种行文脉络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给出解决对策,对策句一般在文段尾部,如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和生活污水的不断增加,许多河流、湖泊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破坏。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污水处理的监管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最后一句给出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对策,即加强对污水处理的监管力度并提高处理技术,此句为文段重点。
2. 提出观点 - 解释说明 - 重申观点:先提出观点,再解释说明,最后重申观点,重申观点部分可能含对策句,如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最后一句重申观点并给出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即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
3. 列举现象 - 提出观点 / 对策:先列举多种同类现象,再提出观点或对策,观点 / 对策句为文段重点,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购,却面临着商品质量难以保证、售后服务无法保障等问题;许多人热衷于社交媒体,却出现了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现象。我们应当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后提出加强网络监管等对策,是文段核心。
4. 提出问题 - 给出危害 - 解决问题:先指出问题,再阐述问题带来的危害,最后提出解决方法,对策句在文段结尾,如 “当前,青少年近视率不断上升。这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对我国国防、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课程的设置,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用眼,共同保护青少年的视力健康”,结尾给出解决青少年近视问题的对策,即学校、家长采取相应措施。
1. 排除无中生有项:选项不能凭空提出文段未提及的对策,如文段讨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解决办法,却出现“应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这类与文段无关的对策,可直接排除。
2. 排除非重点项:文段重点在对策句,而一些选项可能对应文段的问题描述、原因分析等内容,这些属于非重点,也应排除,如文段先说环境问题严峻,后提出加大环保投入等对策,选项若只提及环境问题严峻,就不是正确答案。
3. 排除主体不符项:选项描述的主体要与文段对策句的主体一致,若有偏差则排除,如文段强调政府应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而选项却说企业要加强自律,主体不一致,不是正确答案。
对策句在省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主旨观点题中至关重要。考生要抓住关键词快速识别对策句,熟悉不同行文脉络下对策句的位置,排除干扰项,方能精准选定正确答案,提高解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