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考试,判断推理部分经常出现前提型的题目,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补充使题干结论成立必不可少的选项。对于这类题目,除了常见的搭桥法外,反向验证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解题技巧。今天闪能公考讲解前提型反向验证法怎么解答判断推理。
前提型题目要求考生找到使题干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是题干结论成立的基础,没有这些条件,结论就无法成立。
1. 识别前提型题目:通过题干的问法来识别,如“为使上述推理成立,必须补充哪项作为前提”、“上述论证基于的假设是”等。
2. 选择待验证选项:将每个选项视为可能的前提,准备逐一验证。
3. 进行反向验证:对每个选项进行否定,然后将其代入题干的推理过程中,看是否会导致题干结论不成立。
4. 判断是否为前提:如果否定某个选项后,题干的结论不成立,那么这个选项就是题干成立的前提;反之,如果否定后结论依然成立,则该选项不是前提。
例题1
题干:近来网上出现了一则有关“公务员绿色出行”的报道,即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使得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不再派汽车,从而大幅降低了公务汽车使用率。B市环保局负责人看了这则报道,认为引进公务自行车能缩减财政开支,于是决定也采取这种做法。
问题: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构成上述决定的前提条件?
选项:
A. 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结合B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交通状况是可行又可取的
B. B市环保局的办公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教育局相近
C. 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有自行车取代汽车不会影响办公效率
D. B市环保局原来的公务活动主要采取汽车出行的方式
解析:
1. 选项A:否定后为“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结合B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交通状况是不可行不可取的”,那么B市就不能引入公务自行车了,影响了题干结论的成立,所以A是前提,排除。
2. 选项B:否定后为“B市环保局的办公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教育局不相近”,人员规模和公车数量并不能必然决定是否可以引进公务自行车,所以B否定后对结论的影响有限,不是前提,保留。
3. 选项C:否定后为“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由自行车取代汽车会影响办公效率”,为了不影响办公效率B市就不能引进公务自行车,C项否定后使结论不成立,所以C是前提,排除。
4. 选项D:否定后变为“B市环保局原来的活动不主要是汽车出行”,原来不主要用汽车那么B市就不需要引进公务自行车替代汽车了,结论不成立。所以D也是前提,排除。
答案:B。
例题2
题干:为了解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某大学进行了一项“我最满意的食堂”评比活动。通过让学生对食堂的饭菜质量、价格、服务态度、卫生状况等10项指标进行评分来反映其对食堂的满意度,学生给每个评分指标赋以1到10分的某一个分值,然后计算出10项评分指标的平均得分,从而得出学生对食堂的满意度。
问题:实施这一项评比活动需要假设的前提是( )。
选项:
Ⅰ. 对饭菜质量、服务态度等指标的评价可以用数字来表达
Ⅱ. 上述10项指标对学生来说同等重要
Ⅲ. 该大学的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次评比活动
A. 仅Ⅰ
B. 仅Ⅱ
C. 仅Ⅰ和Ⅱ
D. Ⅰ、Ⅱ和Ⅲ
解析:
1. 选项Ⅰ:若饭菜质量、服务态度等指标的评价不能用数字表达,评比活动就无法进行,Ⅰ是前提。
2. 选项Ⅱ:若10项指标对学生来说不同等重要,则最终的平均得分就不科学,也就无法评测出满意度,Ⅱ是前提。
3. 选项Ⅲ:若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评比活动,也能得出评价结果,比如采用抽样调查进行,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参加,Ⅲ不是前提。
答案:C。
前提型反向验证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题技巧,尤其适用于那些没有明显跳跃概念或者选项不好排除的题目。通过否定选项并验证题干结论是否成立,考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多进行练习,熟练掌握这种方法,以提高判断推理题的解题正确率。